华为汽车销量实时数据查询_华为汽车销量实时
1.华为氢能源汽车销量
2.华为汽车业务人事地震 余承东全面掌权后真要造车了?
3.华为汽车能否“吊打”特斯拉
华为氢能源汽车销量
华为目前还没有发布氢能源汽车。
华为官方暂时还没发布相关氢能源汽车,请不要相信网上的虚假信息。
氢能汽车分为两种,一种是氢内燃机汽车(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ehicle, HICEV)是以内燃机燃烧氢气(通常透过分解甲烷或电解水取得)产生动力推动汽车。氢燃料电池车(Fuel cell vehicle-FCEV)是使氢或含氢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在燃料电池中反应产生电力推动电动机,由电动机推动车辆。 广泛使用氢燃料作为交通能源是氢经济的一个关键因素。 使用氢为能源的最大好处是它跟空气中的氧反应,仅产生水蒸气排出,有效减少了传统汽油车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
华为汽车业务人事地震 余承东全面掌权后真要造车了?
不少人还记得,2020年前后是中国造车新势力最疯狂的时候,当时整个市场有大约100家造车新势力企业,经过近两年残酷的市场竞争,绝大多数的造车新势力已经销声匿迹,只有华为、苹果等少数厂商还在犹豫。
近日,市场上盛传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离职,余承东独掌智能汽车业务的消息,让外界对华为的造车事业有了更多的猜想。
到目前为止,华为仍然坚持“不造车”,即便是华为深度参与的AITO问界品牌,也没有悬挂华为的标识。
外界关注的是,余承东全盘掌握华为汽车业务之后,华为发展汽车业务的策略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要知道,华为的技术实力在业内堪称一流,如果华为决定造车,将会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余承东全面掌权?
在华为的众多高管中,余承东的名气可能仅次于掌门人任正非。实际上余承东并不在华为最核心的决策层,但由于他掌控的是直接面向市场与客户的消费者业务,因此有着更高的曝光度,经常处在舆论中心。
事实上这次传闻的主角是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但王军离职之后,华为并没有新的任命,这相当于余承东对华为汽车业务进行了“直管”。
虽然王军原本就需要向余承东汇报,但他的话语权显然高于荣耀手机的负责人赵明。因为在华为内部,关于如何切入汽车业务这个问题上,余承东和王军实际上代表着两条道路。
众所周知,华为目前尚未推出自有品牌汽车,所谓的汽车业务主要都是对外合作。首先是零部件供应商,为用户提供激光雷达之类的智能化硬件,这其实是一种B2B模式。
其次则是王军主导的HI模式,主要内容是为用户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典型的合作案例是北汽极狐阿尔法S Hi版;最后是余承东主导的智选模式,与汽车厂商进行深度合作,同时利用华为的门店渠道进行销售。
这次王军离职,代表华为内部对Hi模式的发展并不满意。以北汽极狐阿尔法S Hi版为例,这款车可以说代表着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最高成就,其技术含量远远超过问界。
但消费者对这款车最直观的印象却是它39.79万元起售、堪比BBA同级别车型的价格,最终导致无人问津。
相比之下,余承东主导的智选模式则拿出了更亮眼的成绩单,问界品牌车型上市9个月时间,销量超过7.5万辆,良好的市场表现直追一线造车新势力,让外界看到了当年华为智能手机业务不断攻城略地的架势。
更重要的是,智选模式是可以直接为华为带来利润的。业内有不少人相信,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分成大概是1:9,也就是说,一辆售价25.98万元的问界M5,华为能直接分到约2.6万元。
目前华为正在遭遇美国新一轮的严厉制裁,其智能手机业务大幅萎缩,短期内复兴无望,智选模式能够直接带来可观的利润,也能够把大量的华为门店资源利用起来,这种发展模式显然把王军主导的Hi模式比了下去。
王军离职、余承东全面主导华为汽车业务之后,华为很有可能扩大智选模式的合作范围。市场人士相信,目前奇瑞汽车、江淮汽车都已经与华为达成了类似问界智选模式的合作,此前Hi模式下的北汽极狐也有可能加入智选阵营。但问题是,智选模式就可以了吗?
智选模式真的是华为想要的吗?
华为智选模式之所以比较吸引人,是因为有问界这个成功的例子。在加入华为智选模式之前,赛力斯在国内市场上毫无存在感,但在与华为合作打造问界之后,其销量一飞冲天。
在双方的合作中,华为深度参与整个造车流程,智能座舱、电驱系统甚至车载音箱都出自华为,带来良好的用车体验。除此之外,华为在智能手机时代树立起来的高端形象,也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在消费者业务方面,华为并不擅长合作。原因很简单,华为一直以来的作风都很强势。
对于亲身参与的业务,华为基本上都要掌握主导权,这很容易影响与其它厂商的合作关系。对于这种技术驱动的厂商来说,亲身掌控业务,比那些七嘴八舌的合作模式更合适。除此之外,面对新能源汽车大潮,华为真的“不造车”吗?
华为到底该怎么造车?
王军在这个时间点离职,之所以备受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任正非当年所说的“三年不造车”的期限将至。
余承东是靠消费者业务的强势崛起,才在华为内部有了比较高的地位,他自然想让华为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事实上,在余承东全面执掌华为汽车业务之后,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可能性的确在大幅提升。
如果是几年前那个年营业额1367亿美元,净利润100亿美元的华为,对亲自下场造车应该不会有什么疑虑,但现在的情况与几年前不同,华为2022年的营业额已经只剩下1000亿美元左右,而且又遭遇了美国新一轮制裁,恐怕很难进行大手笔的投入。
根据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的说法,在华为高管中,支持造车的“只有余承东一票”。
不出意外的话,华为的智选模式在2023年将获得更大的成绩,但外界更关心的还是华为到底造不造车。
没有华为的加持,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问界。如果华为犹豫时间过长,其高端形象逐渐被外界淡忘,那么很有可能错过新能源汽车的黄金发展窗口。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经纬AUTOMATRIX,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汽车能否“吊打”特斯拉
华为“造车”落地。
由此,华为智能 汽车 业务正式由幕后走向台前。
首款车,起步价卖38万。
一开局便“高举高打”,直接PK特斯拉(TSLA.US)。
更重要的是,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比特斯拉贵出近2倍。
华为的自信从何而来?
车展开幕前夕,不造车的华为“首款车”以C位出道。
4月17日晚,华为和北汽旗下新能源 汽车 品牌ARCFOX(极狐)合作的第一款无人驾驶 汽车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正式发布,基础版预售价38.89万,高阶版42.99万。
此番亮相的华为HI版,最大的亮点便是有华为技术加持。
新车搭载了华为HI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这套为中国道路和交通环境设计、以用户驾乘体验为目标的全栈自动驾驶系统,采用了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以L4级自动驾驶架构为基础,构筑面向L4~L2+级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
同时也是首款搭载华为激光雷达方案的智能电动车。具体而言,包括3个激光雷达、13个摄像头、6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同时搭载算力可达352Tops的华为芯片。
可以说,这款车对于华为而言,意义非凡。
去年华为发布了HI品牌,作为智能 汽车 增量部件供应商,华为HI版是第一款打HI标识的智能电动车。
即是华为自动驾驶技术首次落地,也是华为初次展现L4级的自动驾驶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作为华为进军智能 汽车 的开端,是检验华为在自动驾驶技术实力的重要车型。
随着新车的落地,有关华为造车话题又升温了。
不过,在不久前的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再次强调了华为“不造整车”,而是定位作为一级供应商,与车企合作,共同打造智能 汽车 。
耐人寻味的是,和博世藏在幕后不同,华为更希望走向前台。华为专门设计了LOGO,“Huawei Inside”,简称“HI”,用在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车上。
据徐直军透露,加上北汽,华为还将广汽、长安两家车企合作伙伴进行深度合作,打造 汽车 三个子品牌,并将在四季度陆续推出。
除此之外,据悉,与华为全套高阶自动驾驶合作伙伴目前大概有十余家。
未来,这些品牌车厂和华为的合作车型身上将标有HI LOGO。此次发布的华为HI版就标有华为专属logo。
另一个细节更值得玩味。
尽管华为屡次三番申明自己不造车,甚至对内发出狠话:谁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微妙的是,这份“不造车”的文件有效期是三年。
更有趣的是,类似的戏码曾经上演。
2002年,对于内部掀起的造手机言论,任正非发话:谁再胡说,谁下岗!但第二年华为便倾其全力投入到手机事业中。
尽管华为目前没有“亲自”下场造车。
但携带华为logo的车型将在年内与消费者见面,真正的华为 汽车 还会远吗?
回顾华为历程不难发现,华为入局 汽车 赛道显然是预谋已久。
早在2013年,华为就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并推出车载模块ME909T,开始布局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
2014年,华为看准5G技术对自动驾驶的痛点改善,宣布为新一代自动驾驶 汽车 设计与高速互联网连接的通信架构;
从2015年起,华为开始广结车企,拓宽“朋友圈”。相继收获奥迪、奔驰的通信模块订单,并就车载服务与大众达成合作;
随后,凭借5G技术的领先优势,与上汽、广汽、北汽新能源等多家车企在车联网、自动驾驶领域展开合作。
2019年,华为携多款产品亮相上海车展,并宣布正式成立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标志着华为智能 汽车 业务进入新阶段。
2020年10月,华为正式发布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品牌HI,即Huawei Inside。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服务5大智能系统,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华为正凭借其深厚的ICT技术储备加速切入智能 汽车 领域。
至此,随着华为首款车亮相,宣告华为智能 汽车 业务正式由幕后走向台前。
走向台前,一出手便是“王炸”。
从定价区间来看,起步价38万的阿尔法S华为HI版定价与特斯拉Model Y选装FSD(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后的价格相当。
也就是说,这款车将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
众所周知,特斯拉在新能源车的地位不言而喻。据上险数显示,今年3月特斯拉以34743辆的成绩重夺国内电动车企销量冠军宝座,其中Model Y首次破万。
价格直接吊打冠军,华为的勇气从何何来?
也许,华为的底气或许来源于他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自信。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直言道“华为自动驾驶能够在市区做到1000公里无不干预的自动驾驶,这比特斯拉的强多了。”
在算法层面,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ADS自动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曾豪言道:“华为如果计算机上干不过特斯拉,我觉得可以关门不用干了。”
那么,华为的技术到底是真牛还是吹牛?
据媒体曝光的华为自动驾驶技术视频显示,在车内配备安全员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对车辆进行自动驾驶测试。
在自动驾驶期间,车辆在穿过行人、电动车及 汽车 来回穿行的拥挤马路期间,车辆的自动驾驶状态表现可圈可点, 科技 感十足。
除了会自动侦探前方的行人车辆,并对车内发出警告提示音之外,中控屏上还会通过红色警示图像进行提示。
另外,在两边停满车辆的拥挤道路上,车辆还会自动躲避对方来车,方向盘的调整十分精准,会车同时,还能给右侧的非机动车和行人,预留出一定的通行空间,宛如老司机一般。
在自动驾驶架构方面,当前要属特斯拉发展最为领先,其新一代集中式EE架构达到车载中央电脑和区域控制器阶段,配合自研的操作系统,可实现整车OTA。相对传统车企而言,特斯拉领先五年以上。
不过,开源证券指出,特斯拉之所以在智能 汽车 时代领先,主要原因在于其供应链的全栈自研,可以实现从底层架构、芯片、操作系统、算法等到自动驾驶、座舱体验、车身控制完整的解决方案。而华为亦选择从底层 CC 架构开始全栈自研,有望快速跟进,后发而先至。
此外,华为自动驾驶平台在算力、能效比、软硬件耦合度、车规级认证等方面皆处于领先地位。
据搜狐 汽车 数据,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在算力、能效比方面优势明显,分别达到700TOPS、5.4TOPS/W,而华为紧随其后。
开源证券进一步表示,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软件+算法+芯片一体化解决方案尽管在算力方面没有绝对优势,但在软硬件高度耦合的情况下可最大化发挥其芯片的性能,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华为同样采用平台、算法自研模式,可结合驾驶数据实时训练、更新算法,高效发挥芯片的算力。
通俗来讲,华为、特斯拉双方在技术方面可谓势均力敌。
正如美团创始人王兴下场评价所言:“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仅从价格来看,华为HI版38万的起售价,并不讨好。
它比非HI版普通车型高出13.7万元。而特斯拉城市自动驾驶系统FSD国内售价则为6.4万元。这意味着,华为这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比特斯拉贵出近2倍。
究其原因,由于华为和特斯拉双方在传感器解决方案上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径,导致华为售价更高。
前者采用成本更高的激光雷达路径,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元件,通过向四周散射激光,基于反馈判断周边是否存在障碍并生成点云图,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
后者则主要采用的视觉算法的路径,主要借助摄像头,搭配毫米波雷达等低成本元件,对周边物体建模,同时将数据添加至神经网络进行纯视觉计算。这一路径的优点是摄像头成本低,但在精度、稳定性和视野等方面有局限性。
也正因为如此,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特斯拉。由于天气等的不可控因素,算法对于驾驶安全来说存在不小的隐患。
而美国本地发生多起致命事故均与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有关。
据媒体报道称,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表示,今年3月已针对特斯拉 汽车 相撞事故展开了27起调查,其中至少3起车祸是最近发生的。
尽管特斯拉负面缠身,但从销量来看,仍有不少消费者为此买单。
反观,华为面临的挑战不小。
现阶段,华为HI版高达40万的售价,以目前消费者对极狐的认知,高端品牌的形象尚未树立,极狐的品牌号召力与同等价位的豪华品牌还存在不小差距。
实际上,极狐开局并不顺利。作为北汽新能源去年推出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ARCFOX阿尔法T在市场上表现不尽人意,上市半年以来累计销量仅有一千多辆。
此番北汽与华为合作,也是希望借由华为技术加持的新车重新打开不利局面。
那么,问题来了,谁会加价14万为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买单呢?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眼下的华为,正站在悬崖边上。
面对美国对华为的半导体芯片供应封锁和制裁,“活下来”成为其最首要的命题。
为此,华为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自救运动。
去年11月,华为断腕求生,剥离荣耀。
出售荣耀,也让华为获得喘息之机。此时出售荣耀,一方面可为华为补充现金,给前期疯狂“囤积”芯片的华为补血。
更重要的是,剥离了荣耀的华为可以将手头的全部芯片集中供应在P系列和Mate系列上,加大了抗风险的能力。
除了剥离荣耀外,华为还从“修炼内功”方面对自身进行革新。
最直接的表现,将 汽车 业务上升至战略地位。
据媒体报道称,华为将其消费者BG与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进行整合,总负责人由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担任。
此番消费者BG和 汽车 BU业务整合。业内人士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或是华为希望通过在 汽车 业务的增长,来对冲消费者业务的下滑。
据最新数据统计,华为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跌落至4%,在全球手机品牌中排名第六。而这一数字,在美国正式打压华为之前,华为的全球市场份额达22%,并一度反超苹果,距离超越三星,登顶全球第一,只有一步之遥。
华为很清楚,面临芯片供应打压,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压力提升,华为亟待开辟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无疑, 汽车 在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发展浪潮的推动下正经历颠覆式巨变,一个万亿级市场的新赛道正在产生。
吸引了一波又一波跨界“门外汉”蜂拥入局。其中不乏恒大、小米、滴滴、大疆等行业巨头。
自然,华为也不甘落后。
一向低调且谨慎的华为,近期在 汽车 圈颇为高调,动作频频。
4月17日,华为与北汽合作的第一款无人驾驶 汽车 问世。
两天后,华为又高调宣布,要开始卖车了。首款车是赛力斯华为智选SF5,现已在华为消费者业务网站上架。
据悉,华为智选是华为推出的智慧生活生态品牌,由华为参与产品的定义和软硬件开发。该款车自4月21日起可以在华为商城、华为体验店中心预订。华为正式开启卖车之路。
由此来看,华为技术、产品、渠道、华为似乎已万事具备,造车只差临门一脚。
那么,华为能否借助这场 汽车 革命拯救华为呢?
单从华为以智能 汽车 增量供应商定位来看,想要成为 汽车 界的Intel,也并非易事。
一方面,高通、英伟达等强劲竞争对手在智能驾驶领域已有很强的先发优势;国际车企巨头的市场份额或难以收割。
另一方面,“华为造车”已成国内自主品牌的“假想敌”。尽管华为多次强调不造车,但对于对于华为这种量级的选手,出于这样的担心也并非杞人忧天。
尤其在近期,在经历芯片和电池产能上接连受挫的主机厂商,在核心技术方面显得尤为谨慎。
据华为智能 汽车 BU总裁王军指出,华为所提供的增量部件将占整车成本的约1/3。可见,智能技术占据三分之一的整车成本,这也不难理解整车厂对华为保持的谨慎态度。
不过,出于需求,仍有不乏像北汽、广汽、长安等传统车企,选择和华为深度合作,以求借助华为技术,在 汽车 变革下实现突围。
未来,随着第二轮新势力造车潮以智能化为核心竞赛开启,或许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华为的朋友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