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汽车公司市值_沃尔沃汽车最大的股东
1.吉利公司占沃尔沃百分百的控股权,为什么不能技术共享?
2.吉利是怎样收购沃尔沃的?
3.同样收购国外车企,为何宝沃和沃尔沃的表现却天差地别?
4.沃尔沃和吉利筹备合体,是把竞争对手瞄准了特斯拉!
5.快评吉利沃尔沃合并:打造市值3000亿元的中国汽车一哥
6.整合沃尔沃只是个过程 吉利的目标是全球化
吉利公司占沃尔沃百分百的控股权,为什么不能技术共享?
其实当然是可以的吉利是全额收购的沃尔沃的股权,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专利技术都收购过来了,吉利目前全资收购花费了18亿美金,但是当年福特收购沃尔沃的时候花费了数十亿美金,这笔买卖做的还是非常值得,其实关键还不是市值问题,而是沃尔沃给吉利带来的品牌提升价值,无论是对吉利还是对沃尔沃的未来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其实简单说沃尔沃集团很大涉足汽车,武器,航天等多个领域,吉利收购的只是沃尔沃轿车这部分的百分百股权,收购的前提是不能因为收购而改变沃尔沃的科研及销售模式。不过科学技术方面来讲,还是要有许多脚踏实地的工作来做的,产品性能、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对成功经验的消化和努力、甚至是进取和发展才能够达到的;也可以说,吉利是任重道远、一个新的起点的开始,吉利在国产汽车品牌里口碑还是非常不错的。
其实把目光放长远来看,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就要看他的得与失,先看失,吉利失去的是十几亿美元,还有一点儿债务,仅此而已,当他得到的就多多了,吉利得到了沃尔沃先进的造车技术,一个历史悠久的汽车品牌,沃尔沃先进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另外还有沃尔沃多达数千项的技术专利,更直接地说,这些都是吉利花钱也买不来的东西,吉利只花了18个亿就得到了,可以说只要吉利运用得当,这次吉利算是赚大了,再往后几年观察来说,吉利这一步走的很好。
但是话又说回来,实际上吉利虽然收购了沃尔沃,但是人家的还是人家的。吉利只能使用收购之后两家共同研发的技术,沃尔沃以前的技术吉利是不能用的。因为沃尔沃是瑞典的。你想想如果吉利被日本收购,中国会让日本企业随便用吉利的技术吗?而且沃尔沃被吉利收购之前,还被别的公司收购过,很多技术是和福特共同研发的,所以里面有很多道道,都是我们老百姓都不知道的,现在的国产品牌越来越好,希望以后可以多多相信国产品牌。
吉利是怎样收购沃尔沃的?
3月28日,吉利汽车与福特汽车就沃尔沃汽车集团及相关资产出售达成了确定的协议。对于这次收购,业内大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吉利做了一次赚钱的买卖。但接下来是福是祸,还真的很难说,因为横亘在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面前的,还有4大挑战:人才关、工会关、经营关和品牌关。 文:本报记者汪云青 挑战1 人才关 沃尔沃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是人才,如何留下这些精英是对吉利集团老总李书福的一次巨大考验。 如何稳定 沃尔沃现有团队? 生产线、办公楼,甚至是品牌本身,这些都不是沃尔沃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人员才是。 沃尔沃在安全领域、新能源、智能交通等诸多领域,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留下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研发团队,那些实验室里的数据、材料,对吉利来说意义并不大。 对主要业务都仍局限于国内的吉利来说,如何确保沃尔沃经营团队的稳定,对于维持沃尔沃这样一个国际品牌,也同样异常重要。 虽然现在国际上就业市场很不景气,但是对于那些身怀核心技术或专业优势的真正人才而言,从来都不用担心无处可就。这些研发、管理、财务、市场等方面的精英,才是沃尔沃真正有价值的财富,离开了这些人,沃尔沃就不过是一个空壳子的品牌,加上几条生产线和几座办公楼而已,怎么算都值不了18亿美元。 要如何留下并让这些人安心,是对李书福的一次巨大考验。 挑战2 工会关 即使吉利最终完成了收购,之后的劳资双方如果不能迅速建立互信,对于新沃尔沃的运营也将是一场灾难。 如何处理好和工会的关系? 上汽在双龙的折戟,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和韩国双龙工会建立互信。随便和上汽的哪个人聊到双龙,他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韩国的工会太厉害了! 何止韩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都不好惹。直到现在,还有一种说法,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是被美国汽车联合工会给弄垮的。北汽收购萨博和欧宝最终都没有成功,工会的反对是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吉利和福特虽然签署了最终协议,但是这只是“资方”的协议,作为劳方的工会并没有表示支持,相反,从传闻吉利要收购沃尔沃开始,瑞典方面的工会组织始终持消极态度。 直到3月28日,协议签署当天,沃尔沃轿车工会负责人瑟伦·卡尔松还说:“吉利收购的意图仍不清楚,这让他感到担心。……沃尔沃仍是一个亏损企业,吉利打算如何扭转这一局面,我们毫不知情。” 去年底,记者曾造访沃尔沃歌德堡总部,随机采访的任何一个普通工人,都对吉利的收购表现出某种敌意。而最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吉利收购之后,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从而造成瑞典工人的失业。 大家都说吉利收购沃尔沃现在尘埃落定,事实上还没有,只是“朝最后达成交易迈出了一大步”,因为协议还有待两国监管部门的审批,如果沃尔沃工会剧烈反对的话,将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瑞典方面的批复,还很难说。之前,加拿大汽配巨头麦格纳就收购欧宝汽车一事,也和通用签了协议,但最终交易没有成功。 即使吉利最终完成了收购,之后的劳资双方如果不能迅速建立互信,对于新沃尔沃的运营也将是一场灾难。 挑战3 经营关 沃尔沃短期恢复盈利并不困难, 难在如何保证沃尔沃成长为一个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高档车制造商。 沃尔沃如何 尽快实现盈利? 李书福称,可以在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对此,外界普遍的看法是比较难。记者却相信,让沃尔沃在短期内恢复盈利,李书福是有此可能的。因为沃尔沃销售规模不大,负担也相对较轻,诚如李所言,只要有效控制采购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加上国际金融危机正逐步走出谷底,短期恢复盈利,并不困难。难在如何保证沃尔沃成长为一个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高档车制造商。 作为一个豪华车制造商,沃尔沃目前的规模太小,奔驰、宝马年销量都早已超越100万辆,奥迪去年销量也达到95万辆,相比之下,沃尔沃一年三四十万辆的销售规模,要实现持续的盈利是不太可能的。能不能帮助沃尔沃最终达成60万辆以上的年销售规模,成为衡量吉利运营下的沃尔沃是否取得最终成功的一项硬指标。 但是,谈何容易。 福特为什么亏几十亿美元也铁了心要卖沃尔沃?因为他们论证过,“继续持有沃尔沃的风险更高”。国际上,主要汽车市场近年来都呈萎缩态势,未来即使企稳可期,但是回升乏力。加之,吉利在国际市场也缺乏运营的经验和能力,起码不会比福特更出色,所以短期内,沃尔沃能寄以期望的只有中国高档车市场。 挑战4 品牌关 如果未来你开一辆沃尔沃还不如开一辆大众有面子,那么25万元的沃尔沃还会有竞争力吗? 沃尔沃如何确保 高端品牌地位? 沃尔沃现在的定位有点尴尬。在品牌定位上,与奔驰、宝马很难比肩,已经难称是豪华品牌,比较准确的提法是高档车品牌。 当初,沃尔沃大中华区总裁王荣祥坚定反对沃尔沃国产,理由之一就是担心品牌受损。现在来看,他的担心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沃尔沃缺乏奔驰S级、宝马7系这个档次的顶级豪华车型,豪华形象本来就不深入,国产之后,价位的下探,加上北欧设计风格的天生低调,沃尔沃国产之后,销量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品牌形象确实是有所下降的。 这种下降如果能换来销量的大幅提升倒也不错。但问题是,豪华品牌一旦失去高端定位,直接参与到大众市场的竞争,往往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来自非官方的一个传闻是,吉利表示接盘沃尔沃之后,可以把平均单车成本压到15万元,平均价格压低到25万元,单车平均利润仍有10万元,可以轻松实现盈利。 这样的说法让人震惊,李书福也许的确能够做到,但是,那样的沃尔沃会连高档车也算不上!如果未来你开一辆沃尔沃还不如开一辆大众有面子,那么25万元的沃尔沃还会有竞争力吗?
同样收购国外车企,为何宝沃和沃尔沃的表现却天差地别?
在国内汽车市场,自主品牌在不断崛起的同时,收购海外车的现象也不是个例,其中引起最大反响的莫过于吉利收购沃尔沃了。吉利在2010年以18亿美元收购了被福特抛弃的沃尔沃,而现在的沃尔沃市值已超180亿美元,不到10年的时间翻了10倍,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蛇吞象也成了一段佳话。
反观宝沃,在福田收购宝沃之时,很多人都相信有了沃尔沃这个成功案例,宝沃汽车在国内必定会大有作为。然而事与愿违,宝沃在2014被福田以500万欧元收购以来,由于销量的持续低迷,亏损严重,福田在2018年底不得不将宝沃转售给了神州优车。
上百亿元的投入,几十亿元的亏损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100%收购宝沃汽车至今,福田汽车在宝沃汽车身上花费的资金已经高达100亿元,这对于在自主品牌中表现并不算突出的福田来说,已经是拼尽全力了。然而从销量上看,自2016年首款BX7上市以来就持续亏损中,2018年福田的亏损已超38亿元,其中宝沃占比70%。
由于持续的亏损,加上国内车市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就持续低迷,在福田看来,宝沃已成一个烫手的山芋,实在是撑不下去了。福田2018年底不得不挂牌出售宝沃67%的股份,最终宝沃以41亿元67%的股份再度易主加入了神州优车麾下。
四大重要因素,注定失败
同样是自主品牌收购海外车企,为何宝沃与沃尔沃的命运却有着如此大的差异呢?在编辑看来,宝沃之所以不能像沃尔沃一样起死回生,主要有四个重要原因:
1、宝沃品牌影响力不足。宝沃汽车虽然在1919年便已成立,说是一个百年车企也不为过,曾经也有着年销百万台的傲人成绩,力压宝马和奥迪。但由于错误的经营,在1961年破产后就销声匿迹,停产50多年,直到2014年被福田收购后才进入国人视野。反观沃尔沃,虽然曾经一度濒临破产,但品牌传承从未断层,在国内已成为公认的二线豪华品牌。
2、核心技术的缺失。福田虽然在对宝沃的宣传上一直是以德国工业4.0为口号,强行把自己和奔驰、宝马、奥迪放在一个等级上。但纵观宝沃旗下的车型,汽车最核心的三大件没有一件是宝沃自己的。发动机是福田的、变速箱是爱信的、底盘也是福田自己调教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套名字的车。
而沃尔沃自成立以来一直有着自己的技术在里面,其中沃尔沃的安全性更是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享誉世界。在汽车的核心部件上,沃尔沃也始终用的是自己的技术。
3、质量问题严重。在汽车的质量上,宝沃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以宝沃BX5为例,由于搭载的是福田的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大的“亮点”就是噪音大、油耗高,这对于一辆汽车来讲是最为致命的。此外,像是漏油、抖动、无法启动等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还仅仅是在发动机上的问题,至于其它方面的质量问题这里就不做多说。
4、定位模糊。在对产品的定位上,宝沃也是模糊不清。现在宝沃旗下车型售价最便宜的宝沃BX5也是15.98万元起售,且还是紧凑型SUV。这样的价格与大众探岳、本田CR-V、丰田RAV4等主流SUV相差无几,不管是在品牌知名度上还是质量上,宝沃面对它们都不具竞争力。宝沃作为一个,在售价上却和合资车相差无几,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
福田本身与吉利差距甚远
不仅是宝沃和沃尔沃有着很大差距,福田和吉利同样如此。在国内,福田汽车主要业务并不是在乘用车领域,福田在卡车和商用车市场有着不错表现,但在乘用车方面不论是经验还是核心技术都有所欠缺,没有太大的品牌影响力。
吉利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乘用车领域,旗下的轿车和SUV在销量上都位居前列,近年来的发展也是日益成熟。现在的消费者若想买自主品牌的汽车,吉利绝对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品牌。
写在最后:
宝沃在国内之所以难有作为,无法复制沃尔沃的成功,以至于再度被转卖,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以及错误的营销。虽然现在67%的股份已在神州优车麾下,但如果不提升本身的质量以及正确的定位,未来的销量必定会更加低迷。
沃尔沃和吉利筹备合体,是把竞争对手瞄准了特斯拉!
我们先来看几条信息:
2020年2月10日,沃尔沃汽车集团率先发布消息:沃尔沃汽车集团(以下简称“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HK.0175)正在筹划将双方的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同日,吉利控股也披露了这一消息。
2020年2月6日,沃尔沃汽车发布财报:2019年沃尔沃汽车营业收入为2741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987亿元),同比增长8.5%;全年营业利润143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04亿元),同比增长0.8%。这样的表现是在沃尔沃汽车2019年全球市场销量突破70万辆,中国市场销量突破15万辆喜人增长的形势下实现的。
2020?年2月4日,特斯拉股价大涨,市值超过1500亿美元,超越大众,成为仅次于丰田的全球市值第二车企。
2020年1月8日,吉利控股与梅赛德斯-奔驰正式成立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
2019年12月18日,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签署了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合并协议,规定双方业务以50:50的比例合并,以创造全球销量第四、收入排名第三的汽车集团。
上述几条消息,拿出任何一条都是汽车圈重磅新闻,但是将这些看似并没有太多关联的消息串联起来分析,我们却能够从中窥见此次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业务整合的初衷——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四化浪潮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特斯拉威胁论正在一步步坐实,世界顶级汽车集团强强联合成为跨国巨头谋求更深远发展,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想要更大更强,彼此将是深度整合最适合的伙伴……如果一切顺利,新集团将会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集团,将会有实力去比肩特斯拉这样的“搅局者”,新集团的竞争格局也将不囿于现有的传统汽车集团。
我们先来看看沃尔沃汽车集团的公告和吉利控股释放的信息,从中我们可以分拣出核心内容。
这是沃尔沃汽车集团的公告?
这是吉利控股的披露的消息?
1
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是两家兄弟公司,同属于吉利控股旗下,地位平等。
2
十年前吉利控股并购沃尔沃汽车,这十年来两家都尝到的甜头,重组后双方将收益更多。
3
未来沃尔沃、吉利、领克、极星的品牌独立性和品牌调性不会变。
4
新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下一步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5
目前双方还没有做出什么决定,也没有什么时间表,双方将成立联合小组,由沃尔沃汽车CEO汉肯负责协调,制定重组建议书。
而对于此次“吉沃合并”,我们可以从不变与变两个层面来分析。
不变
不变体现在品牌独立上。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此次整合重组将涉及到沃尔沃汽车及吉利汽车旗下的多个汽车品牌,各个品牌的独立性和品牌调性不会变。这也就意味着吉利依然会是那个“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吉利,沃尔沃汽车依然会是那个注重安全、健康、环保的沃尔沃,这一点不会改变。与此同时,品牌独立也意味着生产体系、销售渠道、营销体系会保持不变。
变
变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
沃尔沃汽车说,十年来,沃尔沃汽车已经从联合开发、联合采购中体会到了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吉利汽车也说,吉利与沃尔沃在研发、采购、动力总成、制造等领域强化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我们熟知的CMA架构已经是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领克汽车共用,沃尔沃汽车引以为傲的Drive-E系列发动机也已经搭载在吉利汽车上。去年10月的时候,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已经动了心思着手要把双方的发动机业务单元合并,成为开发下一代发动机和混合动力系统的新一代全球供应商。无疑吉沃合并后,两家可以共享产品架构和数字系统,整合后的新集团对外部公司也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吉沃合并后,保守估计年销量规模将会在200万辆以上,由此带来的采购层面的规模优势不言而喻,同时新公司可以更好的利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资源。可以看到,协同效应和规模优势带来的研发和采购成本的利好正是促成吉沃合并的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承认,汽车行业新四化浪潮势不可挡,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已经成为汽车技术的核心,不同于特斯拉,传统车企在面向新四化转型时要承担的压力是巨大的,要想漂亮的实现跨越绝非易事。
李书福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就说,科技创新是企业进步与发展的手段,吉利“十年千亿”的研发投入已初见成效,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方面不断突破:量产车型L2级自动驾驶配置率和市占率均已达到中国品牌第一,GKUI吉客智能生态系统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进入“超级大脑”新时代;新能源领域多线并举,为用户带来绿色、智能、个性的品质出行体验。
李书福坦言:“未来十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十年。吉利要以创新引领发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新优势,与全球伙伴联合,通过协同和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共同打造未来智慧立体出行新生态。”
沃尔沃汽车对于新四化的思考则更加聚焦于电动化。2019年10月,沃尔沃汽车发布“2040环境计划”,力求在2040年之前发展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到2025年沃尔沃计划全球年销量的50%都将来自纯电动车型,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达到100万辆。同月,沃尔沃发布了首款纯电动SUV?XC40,它也成为首款搭载全新谷歌安卓智能车载交互系统的沃尔沃汽车,与2月升级的T8/T6插电混动系统共同构成了沃尔沃汽车的新能源阵营。随后的11月,沃尔沃汽车亚太区首座电池实验室落户上海嘉定,同月沃尔沃汽车宣布将成为首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动汽车电池原材料全球可追溯性的汽车制造商……
吉沃合并正是基于两家所长以及对未来新四化将持续巨大投入预估的基础上,而合并之后,沃尔沃汽车将在新集团中聚焦新四化发展并发挥核心作用。
另外一点是财务上,汽车产业是吞金兽,即便是大汽车集团也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向资本市场要钱无疑是最好的办法。2018年沃尔沃汽车曾经动过IPO的心思,相关机构给出的估值预期为120亿-180亿美元,而目前吉利在香港资本市场的估值大约为1300亿港币,吉沃合并,对于吉利汽车来说能够快速实现更高的估值,对于沃尔沃来说则可以通过香港和斯德哥尔摩对接国际资本市场,这是铁打的双赢局面。
写在最后:
还记得2017年尼康退出中国市场的时说的那句话吗——打败尼康的不是佳能,而是智能手机!就像打败诺基亚的不是摩托罗拉,而是当时还在做电脑的苹果,击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而是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在产业巨大变革之中,你的对手永远超乎你的想象,他们甚至根本不是来自于产业内部,而击败你的方式,也绝不是你熟悉的手段。
汽车产业同样如此。所以,别吃惊,即便特斯拉还在亏损,即便是何小鹏这样的内部人士也看不懂的操作,但一点也不影响它市值超越大众这个全球销量最高的车企。所以,别诧异,丰田在2018年CES的时候就说,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苹果、谷歌、Facebook。
所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看吉沃合并这件事,就会发现,有人说,沃尔沃汽车此举是为了巩固豪华品牌地位改写豪华车市场格局,也有人说,吉利汽车此举是为了超越上汽集团打造中国市值最高汽车集团,其实都小看吉利和沃尔沃了。
吉沃合并,真正反映出的是两家大的汽车集团在面对全球化竞争时、在面对跨领域跨产业竞争时、在面对新四化不可逆的浪潮时的前瞻性思考,是主动打开未来发展的全新空间。虽然一切尚在未定之中,但是我们可以判断的是,在变革来临的时候,在你的下一个竞争对手不知道是谁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即便下一步特斯拉,甚至苹果、谷歌站到门口,你也有足够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去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快评吉利沃尔沃合并:打造市值3000亿元的中国汽车一哥
2020年2月10日,晚间,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集团正式发布公告,双方正在讨论两家公司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
公告指出,吉利汽车和沃尔沃借此将成为一家强大的全球汽车集团,可实现成本结构和新技术开发的协同作用,以应对未来挑战。此举将保留吉利、沃尔沃、领克、极星、几何每个品牌的独特性。
“拟将合并后的业务于香港及斯德哥尔摩上市,以使其能进入资本市场。”公告中的这一句话阐述了这一合并的本质,相当于吉利集团整体上市。
需要厘清的是,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0175.HK)”是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其控股方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大吉利”包括了三个汽车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吉利和戴姆勒奔驰、宝腾汽车、路特斯等等都是有由利控股集团来参与。同时,吉利控股集团还包括吉利科技集团(太力飞行汽车、曹操出行)、铭泰集团等广泛业务。
一直以来,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其实是大吉利下面的两个不同实体,而两家公司也一直以合资的方式进行合作,包括领克汽车、极星汽车,以及在发动机项目、制造工厂上的合作项目。
其实此前就有消息传出,吉利打算和沃尔沃合并动力总成业务,将旗下的动力总成研发和生产制造进行统一。而这次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希望进行业务合并,就意味着两家公司在业务层面将全面合二为一,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汽车集团”,类似于戴姆勒奔驰、FCA-PSA,或者大众汽车集团、通用汽车这样的拥有200万辆以上规模的全球汽车集团。
2019年,吉利汽车销售了136.2万辆汽车,预计营收在千亿人民币左右,保持了中国品牌冠军的位置。沃尔沃汽车则是突破了70万辆,营业额达到2741亿瑞典克朗,约合1987.5亿人民币。两者合并以后,新集团公司销售规模将轻松突破200万辆,营业额超过3000亿人民币,约合430亿美元的营收规模。
或许,触发李书福对两家公司合并决策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市场所面临的风险。正如他在公开信中提到,“当前汽车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电气化、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新商业模式如浪潮一样袭来,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这句话背后暗藏的是汽车行业在2019年所迎面的艰难时光。
大众在去年宣布裁员4000人,奥迪则是计划裁员9500人,最近奔驰也宣布大概会裁员10000人,至于FCA、日产、三菱、PSA、雷诺等车企更是各有各困扰。
更大的冲击则是来自于特斯拉的冲击。在短短一个月,特斯拉市值超过千亿,接近全球最赚钱的汽车集团——丰田汽车。资本市场对于特斯拉的追捧也让传统造车势力们感受到了“刺骨寒冷”:如此高的市值让埃隆·马斯克近乎有无尽的资金可以加码自己的“电动车帝国”,例如仅需100万股就可以获得超过7亿美元的运营资金;又或者特斯拉决定在中国建厂后就轻松获得28亿美元的贷款和授信。
事实上,特斯拉只是桌面上的“敌人”,背后的科技公司对汽车行业虎视眈眈,包括亚马逊和福特投资的Rivian、谷歌投资的Waymo,还有苹果公司一直秘而不宣的“泰坦计划”,另外还有Argo、Cruise等无人驾驶公司等等。
可以说,传统汽车公司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路线选择问题,而是必须在电动化、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共享化每一条路径都进行投资。在这样的寒冬环境下,无论是吉利汽车还是沃尔沃汽车,甚至包括丰田、宝马、戴姆勒、大众、福特这些巨头都无力单独承担,抱团合并、技术联盟也是必然选项。
从吉利和沃尔沃过去十年的合作来看,双方在技术共享和平台开发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给双方业务合并奠定了足够坚实的基础。最典型的案例就是CMA架构的开发,在这一架构上,吉利给予了百亿资金的投入,得到了动力总成、车型平台、电气化等多方面的回报。
对比早先吉利集团方面曾打算让沃尔沃汽车单独在斯德哥尔摩进行IPO的计划,此次吉利和沃尔沃合并成新集团进行整体上市显然更有潜力。
一方面,两者合并有了更大的估值想象空间。市场对沃尔沃汽车之前单独IPO仅仅给出了120-180亿美元的估值,大大低于吉利希望的160亿-300亿美元,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沃尔沃作为老牌欧洲豪华车企缺乏在新能源领域的想象空间。现在沃尔沃加上吉利汽车,给到海外投资者的是整个中国市场的估值参考,同时又让原本吉利汽车的投资者看到了豪华品牌带来的增长空间。
另一方面,吉利和沃尔沃合并以后,双方可以解决更多的成本问题和产品规划的局限。吉利主导的PMA电动架构可以让沃尔沃在电动化领域得到更多机会;SPA?2.0架构可以推动领克未来五年的向上布局;CMA架构的全面深化能够让旗下子品牌走得更远……与此同时,沃尔沃在安全辅助驾驶上的优势也可以得以继续保持,这是沃尔沃的立身之本,也是新公司重新冲刺“自动驾驶第一阵营”的快速通道。
此外,整体上市之后,吉利集团也将完全理顺旗下品牌的级别和差异化定位问题。从上到下将拥有沃尔沃、领克、吉利等不同价位的品牌,而新能源方面又可以涵盖极星、沃尔沃EV、几何和吉利EV等不同区隔的产品。这在营销成本上也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各自形成更明确的目标用户群体。
不过现在吉利和沃尔沃还在对此项合并业务进行评估,并未形成详细计划。双方表示将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就重组事宜形成方案,向双方董事会汇报,而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CEO汉肯·萨缪尔森协调工作小组评估此次重组机会。
由于吉利控股和沃尔沃汽车都是吉利集团下属子公司,双方的合并不会有太多障碍,沃尔沃方面的发言人预计新公司在今年年底就可以投入运营。
以当前市场给予吉利汽车市销率1倍左右的估值来测算,沃尔沃和吉利合并后3000亿人民币的营收大概会取得3000亿左右的同等估值。这意味着吉利-沃尔沃汽车集团将超过2500亿市值的上汽集团,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值最大的汽车集团。无论对吉利集团,还是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在最大的疑问是,双方将以怎样的方式完成此次业务合并。最关键的是如何在合并时完成一次百亿美元级别的融资,以充实新集团后续发展的资金要求。有业内人士表示,合并方式可能采取股权融资的方式,由香港资本市场上的吉利汽车增发股票或者换股的方式完成整体上市。不过无论如何,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这都将是一次盛况空前的大交易。
在此项信息公布之后的第二天,吉利汽车(0175.HK)在盘中股价最高上涨到15.28港元,涨幅超过11%。
文|JackieLXX
图|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整合沃尔沃只是个过程 吉利的目标是全球化
汽势Auto-First|文一
在并购沃尔沃十年的时间节点上,沃尔沃和吉利对外公布,双方正在筹划将双方的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此次强强联手,双方将深化合作,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整合后的新集团将继续保持旗下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领克汽车、极星等品牌的独特定位,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国际汽车巨头。
消息很突然,但想来又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必然过程。如今,吉利汽车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领军者,而沃尔沃则不仅全球销量从2009年的33.48万辆同比增长了110.7%,估值也从收购时的18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双方现在都是经营状况最好的时候,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盈利能力都不错,此次整合更有利于企业在技术和成本上的协同发展。
同时,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四化变革,吉利也亟需谋划更高格局,更深度地融入更大竞争中去,双方合并才能更高效地实现战略部署。吉利正在向全球化的创新型科技企业转型,而合并重组,无疑将为双方实现这些目标提供一份更大的助力。
十年前,吉利控股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并坚持落实“放虎归山”的战略,解除沃尔沃身上的枷锁,以期实现品牌复兴。而要说收购沃尔沃这十年,对吉利来说最大的收益是什么,可以说就是“技术”。
“技术”是汽车企业发展的核心,一直以来,吉利汽车研发理念就是自主突破创新,融合全球智慧,掌控核心技术。李书福也曾坦言,在收购沃尔沃之前,吉利造车还是个门外汉。事实上,从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初,双方便从协同效应中获益匪浅。回顾这十年间双方合作的的重要节点,无不与技术有关。
2012年双方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联合开发一系列环保发动机和小型车平台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技术;
2013年吉利控股集团欧洲研发中心CEVT投入运营,其研发的CMA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充分发挥了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的协同作用,CMA体系所有的知识产权,都属于吉利控股集团;
同年,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沃尔沃汽车集团在华合资公司)正式宣告成立。2014年,沃尔沃汽车宣布将全球领先的SPA平台引入大庆沃尔沃制造有限公司;
2017年,吉利与沃尔沃合资推出了新高端品牌领克汽车,这是吉利汽车品牌向上的重要标志,也是双方技术共享的重要成果;
2019年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宣布探索合并旗下发动机业务的可能性,让双方在研发、生产、采购及运营方面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
十年间,吉利和沃尔沃通过技术转让、联合研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技术共享,让吉利、沃尔沃以及领克汽车共同受益。
事实上,提到吉利与沃尔沃在技术共享上的结晶,就不得不说CMA中级车模块架构,CMA平台重新定义了"安全、可靠、品质"三大全球标准的新高度,在电子电气、底盘与动力总成"新三大件"上也具备了全球领先优势,CMA架构与大众MQB、丰田TNGA共同建立起全球三大架构的"ABC"格局。
如今,CMA基础模块架构已经赋予领克研发从A0到B级车的能力,并且除了领克车型目前搭载了与沃尔沃共享的动力总成系统外,沃尔沃汽车最新电气化技术、自动驾驶技术都将逐渐导入到领克的产品研发中。
领克汽车的市场表现有目共睹,2019年累计销量为12.81万辆,同比增长6.4%。同时,吉利与沃尔沃还宣布将开发下一代纯电动汽车平台技术,由此产生的协同及规模效应,还将推动旗下领克的进一步发展。
诚然,随着双方合并,不仅是技术共享,还代表着双方将共享全球研发资源,让全球市场协同效应最大化,加速吉利控股集团全球化的步伐。合并后的吉利汽车能借助沃尔沃汽车在欧洲和美国的基础,加速出口和国际化。同样的,吉利汽车也会助力沃尔沃汽车在中国市场分到更大的蛋糕,两个品牌都都要在各自主战场里保持优势,同时将触角延伸到全球。
随着双方合并双方可以进一步在研发、采购、制造等领域发挥协同作用,大幅降低成本,以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这也与近来许多跨国车企之间的战略合作方向一致。当前,全球汽车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时期,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的整合计划给给了全球车企更深入的思考。
近十年,吉利控股集团研发总投入累计近1000亿元,吉利目前已经在全球拥有五大工程研发中心(杭州、宁波、哥德堡、考文垂、法兰克福)和五大造型设计中心(上海、哥德堡、巴塞罗那、加利福尼亚、英国),形成了全球化研发体系布局。
同时,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分别包含吉利、沃尔沃、极星、宝腾、路特斯、smart等一系列品牌,各个品牌在独立运行的基础上也在开展协同发展。
李书福曾表示:未来十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十年。颠覆性的技术将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将席卷汽车行业以及更大范围的交通出行产业。2020年将持续推进吉利全球化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全球汽车工业的大熔炉之中,真正实现协同共赢格局。
除了沃尔沃之外,2017年,吉利控股还宣布收购沃尔沃集团8.2%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持股股东;2018年,以约90亿美元收购了戴姆勒公司9.69%的股份,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2019年,吉利控股于戴姆勒集团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2020?年初,双方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成立。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若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合并,其市值“可能将超过所有中国A股汽车上市企业”。事实上,在目前汽车制造行业中,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车企分别为:丰田、特斯拉、大众、戴姆勒、宝马、通用、本田、上汽、福特和日产。这就意味着,吉利汽车与沃尔沃合并之后的市值,或将跻身全球十大车企中的前七位。
“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的口号并不是一句空话,可以看到,吉利汽车全球化的战略格局之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